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1|回复: 0

争当非遗传承人 “小孩哥”“小孩姐”组团学“战舞”

[复制链接]

1954

主题

1

回帖

614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41
发表于 2025-1-19 11: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融媒体记者 吴水保 王耿华 文/图

英歌舞是国家级非遗,流行于潮汕地区,被冠以“中华战舞”之美称。泉州晋江有一群10到13岁的孩子,利用周末时间聚在一起学习英歌舞。他们说,希望能成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







小学生迷上非遗

周末自发排练学习

“右左右左……”1月11日下午3时许,在晋江龙湖镇陈店村篮球场前,教练高荣光12岁的儿子高哲思画着关胜脸谱,站在队伍前领舞,小学生施珊珊、唐婷婷和初一学生王静娴等8人站成两排,每人双手握英歌槌,跟着节奏抬腿举手,练着英歌舞的基本功,高荣光在一旁耐心指导。

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12位学生先后加入英歌舞练习小组,他们的年龄在10岁到13岁,他们利用周末时间不定时聚在一起学习,经过几次基本功训练后,接下来要准备学习英歌舞第一套动作。

“喜欢非遗文化。”施珊珊今年13岁,在读小学六年级。她告诉记者,其家长不执念于学习成绩,觉得孩子循着兴趣爱好学一门技艺也不错。她就在去年年初跟着视频自学舞狮。“爷爷用竹子编了一个狮头框架,现在练得快散架了。”自学半年多,施珊珊询问同桌唐婷婷喜不喜欢传统文化,要不要也来学几个动作。就这样,两人开始搭档自学舞狮,施珊珊做狮尾手,唐婷婷做狮头手,舞起来有模有样。后来,她们又一起学习英歌舞。

“去年10月,村里有一场英歌舞巡演,看到就喜欢上了。”施珊珊说,从那之后她开始看着视频自学英歌舞中板(英歌舞按节奏的板式划分,可分为慢板、中板和快板)。一个月前,她刷抖音看到高荣光跳英歌舞的视频,就联系他想拜师。

教练一家练“战舞”

免费给孩子们当老师

“聊了两天才知道她是小学生,想学就来,免费教。”高荣光是一名“80后”,江西人,以前在广东琴行上班,当过代课老师,现在住在晋江龙湖,准备到学校当乐器兴趣班老师。当年,他在广州时学会英歌舞后,和妻子一起教儿子、女儿。两个孩子学得很快,一年就学会了英歌舞快板的7套动作。一家四口人都爱上了这种“中华战舞”。

“现在流行快板,动作不难,但要配合跳蛙步、蹲马步等体能训练。”高荣光说,英歌舞是国家级非遗,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现在,学习小团队陆续有新同学加入进来,希望教与学相互促进,同学们能够学有所成。

“英歌舞又酷又飒,我想成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施珊珊说,她想学好英歌舞,再到广东实地感受一下“战舞”魅力。施珊珊在打篮球时,认识了在不同学校读书的王静娴(13岁,四川人),就带着她一起加入学习小团队。孩子们都住在周边,一到周末,大家就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聚在一起学舞。

循着兴趣爱好

让孩子学好一项技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荣光认为,潮汕文化闽南文化有不少相似之处,泉州是一座多元文化碰撞交汇的城市,英歌舞是国家级非遗,同学们循着兴趣爱好,能够学好一项技艺,那是最重要的。

据了解,潮阳英歌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流行于潮汕地区及福建漳州的一种民间舞蹈。其具有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阵法,既似土风,又似武舞,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给人力与美的震撼。英歌舞所表演的角色均为《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但表现手法十分概括写意,既不叙述故事情节,也不表现人物,更多的是渲染战斗情景和热烈气氛,塑造英雄整体的形象。通过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形体动态、音响节奏等艺术处理,从整体上体现刚健之美。据悉,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较少文字记载,有籍可考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其源头说法有许多不同版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八字不合 ( 沪ICP备2021007399号-4 )

返回顶部
x

手机浏览器扫描下载 八字不合APP版

GMT+8, 2025-5-5 00:12 , Processed in 0.08091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