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晚舞台上的传奇开篇
1984 年春晚,陈佩斯和朱时茂首次登台,带来小品《吃面条》,仿若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花,成为春晚历史上难以磨灭的经典记忆。
彼时,春晚舞台上多是传统歌舞、相声表演,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尚处萌芽。陈佩斯与朱时茂却大胆创新,以独特的幽默风格、精湛演技,为观众呈现全新视听盛宴。《吃面条》里,陈佩斯饰演的临时演员为争取角色,在片场反复 “吃面条”,无实物表演堪称一绝。他把一个贪吃、憨厚又略带狡黠的小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从挑起想象中的面条,到大口吞咽,再到被烫得龇牙咧嘴,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配合朱时茂饰演的导演一本正经的引导,笑点接连不断。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掌声雷动,电视机前的千家万户也沉浸在欢乐氛围中。
这不仅仅是个小品,更是开创先河之举。在它之前,小品未形成独立成熟艺术形式,多是戏剧、电影院校教学片段或零散表演练习。《吃面条》将生活片段搬上舞台,融入幽默夸张表演、巧妙情节设置与风趣对白,赋予小品独特魅力,使之成为春晚舞台不可或缺部分,开启中国小品黄金时代。此后多年,观众每年除夕夜守在电视机前,盼着陈佩斯、朱时茂带来新作品,他们的小品成为春晚 “必备佳肴”,陪伴国人度过无数欢乐年节。
辉煌岁月:经典作品频出
自《吃面条》后,陈佩斯与朱时茂佳作不断。1986 年春晚的《羊肉串》,将视角投向街头巷尾。彼时,市场经济浪潮初起,一些小商贩为逐利动起歪脑筋。陈佩斯、朱时茂敏锐捕捉到这一现象,以幽默讽刺笔触塑造无证经营、逃避检查的羊肉串小贩与公正执法工商人员形象。陈佩斯裹着头巾、黏着大胡子,操着蹩脚新疆口音叫卖,朱时茂则一身制服正气凛然。两人你追我躲、斗智斗勇,把小贩狡黠、惶恐,执法者无奈、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欢笑中对社会现象有所思。
1990 年的《主角与配角》堪称经典中经典。以抗战为背景,陈佩斯的 “叛徒” 一心想当主角,朱时茂的 “八路军” 坚守正义。从争抢主角戏份的唇枪舌剑,到互换角色后的反差演绎,金句频出:“队长,别开枪,是我!”“我原来以为,只有我这模样的能叛变,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朱时茂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了!” 包袱不断,笑料十足。背后是对演员心态、人生境遇的诙谐探讨,人人都想当主角,可配角也有闪光点,引发观众对生活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升华小品内涵。
还有 1991 年的《警察与小偷》,别出心裁从小偷视角切入。陈佩斯扮演小偷临时扮警察望风,朱时茂是经验丰富老警察。小偷起初战战兢兢,后在与警察攀谈中渐入戏,甚至忘了自己身份,最后因习惯性偷警察钱包暴露。过程中,小偷对 “警察身份” 的渴望、内心挣扎,警察的机智敏锐,在幽默情节、生动表演下尽显。观众为小偷窘态大笑,又因他本性善良、误入歧途而心生悲悯,喜剧与悲剧元素完美融合,让作品极具张力。
风云突变:离开春晚的隐忧
然而,花无百日红。随着时间推移,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舞台上遭遇诸多波折。创作理念分歧渐显,陈佩斯一心追求艺术创新,渴望融入更多深度内涵、新颖形式,突破传统小品框架。他向往借鉴国外喜剧先进手法,结合国内社会变迁,打造更具思想性作品。像筹备某小品时,他提出运用电影化叙事,多线索交织展现时代群像,却被节目组以 “过于复杂,观众难理解、春晚需简洁直接” 为由否决。朱时茂也感无奈,虽尽力调和,可矛盾仍在累积。
1998 年春晚成了转折点,他们表演《王爷与邮差》时状况百出。朱时茂麦克风意外掉落,陈佩斯紧急补救无果,朱时茂只能扯着嗓子喊,表演节奏大乱。同时,精心准备的音效也被工作人员遗忘,关键包袱没抖响,观众反应平淡。下台后,陈佩斯极度沮丧,多年心血似付诸东流,对春晚舞台失望透顶。
祸不单行,不久后版权问题让双方关系降至冰点。央视下属公司未获授权,擅自将他们经典小品制成 VCD 售卖。陈佩斯、朱时茂认为这是对创作者权益践踏,多次沟通无果后,毅然将央视告上法庭。1999 年,官司胜诉,获赔 33 万,却也付出沉重代价。此后,春晚舞台再无二人身影,诸多演出邀约、影视合作也因这场官司纷纷落空,他们陷入事业寒冬。
陈佩斯:执着艺术的崎岖之路
离开春晚后,陈佩斯的生活一度陷入低谷。演出邀约骤减,影视合作也因得罪央视而纷纷落空,外界流言蜚语不断,有人说他穷困潦倒,甚至传言他去乡下种地为生。但陈佩斯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没有被困境打倒,反而一头扎进话剧创作中。
2001 年,他自导自演的话剧《托儿》问世,开启了他话剧生涯新篇章。为筹备这部剧,他四处奔波拉投资,屡屡碰壁却不放弃,还亲自参与剧本打磨,从人物台词到情节转折,反复斟酌。演出时,他在台上全情投入,将骗子 “托儿” 的狡黠、心虚展现得入木三分,首场演出便收获热烈反响,上座率高达 95%,此后开启全国巡演,一票难求,让观众看到他离开春晚依旧能绽放光芒。
此后,他佳作频出,《阳台》聚焦市井生活,将几户人家在阳台上的喜怒哀乐、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人性复杂与生活琐碎;《戏台》把视角投向民国戏班,融合京剧元素,在诙谐幽默中展现乱世艺人的生存百态,凭借深刻内涵与精彩表演,成了话剧界经典之作。创作过程困难重重,资金短缺时,他抵押房产;演员磨合难,他亲自示范指导,逐字逐句抠台词、手把手教表演,终让作品完美呈现。
近年来,陈佩斯紧跟时代步伐涉足短视频领域。起初,他对短视频这种新形式并不适应,传统艺术思维与短视频快节奏、碎片化特点冲突不断。但他努力学习,和儿子陈大愚创作一系列喜剧短视频,从生活趣事到社会热点,以独特视角、幽默风格吸引大批年轻粉丝,播放量节节攀升,让经典喜剧魅力在新时代延续。
朱时茂:低调转型后的别样人生
与陈佩斯不同,朱时茂离开春晚后逐渐从台前走向幕后。他转型做导演,执导的电影《戒烟不戒酒》,聚焦中年危机与家庭矛盾,酒鬼严保久事业受挫、家庭濒临破裂,却在戒酒戒烟过程中重新找回自我。朱时茂将生活的酸甜苦辣融入其中,让观众看到他对现实题材的把控。拍摄时,他亲力亲为,从场景布置到演员表演细节,逐一打磨,力求完美。虽票房未达爆款级别,却收获业界认可,展现他作为导演的潜力。
他还投身公益,积极助力慈善事业。2020 年疫情期间,陈佩斯与朱时茂携手,通过武大校友向武汉抗疫一线捐赠 20 万,雪中送炭温暖医护人员。朱时茂还委托儿子出席表彰大会,低调表示只是略尽心意,彰显他的社会责任感。日常中,他常参与公益演出、为贫困地区募捐,用行动回馈社会,为曾经喜爱他的观众树立榜样,默默散发正能量。
天差地别背后:相同的初心
虽人生轨迹不同,陈佩斯与朱时茂对艺术的热爱、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初心从未改变。陈佩斯坚守舞台艺术纯粹性,朱时茂在不同领域延续艺术生命,他们用行动书写对艺术执着。回首往昔,那些经典小品依旧熠熠生辉,温暖岁月。
如今,观众愈发怀念他们曾在春晚舞台的默契搭档。二人的经历也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娱乐圈变迁、创作者艰辛。他们的辉煌、挫折、坚守,都是时代注脚,激励后来者珍视创作初心、勇敢逐梦。
亲爱的读者们,他们的故事是否勾起你往昔回忆?你对他们人生选择又有何感想?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重温那段有陈佩斯、朱时茂陪伴的欢乐时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