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故事是一曲捧腹笑着唱出的悲歌。如果你觉得故事太残酷,那是因为我述说的方式太过诚实。”——《人们都叫我动物》
2007年,一部名叫《人们都叫我动物》的小说甫一问世,便惊艳了全球。
小说以“动物”自白的方式,讲述了发生在印度考夫波尔的一系列荒诞靡俗又震慑人心的故事。主人公“动物”的原型取自于一个在博帕尔毒气惨案中被毁掉了脊椎的孩子,由于中枢神经受损,孩子只能像动物一样四肢着地行走,成了人们口中的“动物”。
博帕尔毒气泄漏致残的孩子
1984年12月3日,发生在印度博帕尔的毒气泄漏事件,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工业化学事故,这次事故共导致2.5万人直接死亡,55万人间接死亡,20多万人永久残废(注:数据至今未有定论)。逝者长已矣,勉强还活着的人中,变成“动物”、“怪物”的不知有几多?
科技发展,一直就有着为善与作恶的巨大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作用尤其重要:应对得当,可以将“作恶”压缩到最小,应对失当,小事故也能被搞成大灾难。
博帕尔毒气泄漏遇难者照片墙
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是典型的人为灾难——一场普通的安全事故,由于工厂、政府、跨国公司的一系列“骚”操作,不断推波助澜,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
更令人震惊的是,灾难造成如此惨重的生命、健康、环境、财产损失之后,由于一系列原因,受害者至今仍讨不回公道,只能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也难怪2009年印度总理辛格在纪念博帕尔事故25周年时,称这一起悲剧“一直折磨着所有印度人的良心”。
01
所有的恶,都始于“以善为名”
20世纪60年代,全球掀起了一股“绿色革命”的潮流。
所谓“绿色革命”,通俗地讲就是农业技术推广,即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升级农业生产技术。具体内容包括:培育和推广高产粮食品种,增加化肥施用量,加强灌溉和管理,使用农药和农业机械。其目的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绿色革命之父诺曼·博洛格,因努力消除世界饥饿、挽救亿万人生命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作为拥有5亿多人口的农业大国,印度积极地响应了这次“绿色革命”,1965年,印度总理夏斯特里拉开了印度“绿色革命”的帷幕。此后,印度大力推广良种,提倡使用化肥和农药,与农业相关的化工产业成了印度政府招商引资的热门。
1969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慕名而来,在与印度政府协商后,决定在博帕尔北郊投资建厂,生产杀虫剂,为印度“绿色革命”尽一份力。
美国联合碳化物(简称联碳公司-Union Carbide )公司成立于1917年,是世界知名的老牌化工巨头,实力强劲。以1983年为例,联碳公司营业额为90亿美元,在世界化学公司中排名第12位,80年代末,联碳公司在近50个国家设有7个大型联营公司,下属72家分公司和500多家生产工厂。
位于纽约的联碳公司总部
印度政府与联碳公司合作,是双赢的典型。印度能提升粮食产量,解决就业,增加税收,带动其他公司来印度投资。联碳公司则可以利用印度的廉价土地、劳动力,占据广阔的印度市场。
很快,一家小型农药厂在博帕尔市近郊拔地而起,试产3年后,效果良好,双方很满意。于是,联碳公司追加投资——一座年产5000吨高效杀虫剂的大型农药厂很快落地。
为了节约成本,自给自足,农药厂决定自行生产杀虫剂的原料——异氰酸甲酯(英文简称MIC)。这是一种易挥发、易燃、易爆的无色液体,带有刺激性臭味,沸点只有37~39℃。当它挥发成气体时,密度大于空气,会沿着地表移动。人吸入这种气体后,会呼吸困难,胸痛呕吐,形成肺水肿,进而死亡。气体接触眼睛,还会导致眼睛赤红、疼痛、失明。
联碳公司在博帕尔的农药厂
如此剧毒的东西,其安保措施理论上是十分严格的。
在农药厂,液态的MIC被贮藏在3个不锈钢储藏罐里,埋在地表之下,罐壁间装有冷却系统,确保MIC液态低温。如果冷却系统故障,毒气逸出来,洗涤塔启动,喷出氢氧化钠中和毒气,如果洗涤塔故障,自动点火装置启动,将毒气在燃烧塔上化为无毒气体。
就业、收入、税收、繁荣、政绩、增产、利润、发展·······这的确是一个看似三方皆赢(当地居民、政府、跨国公司)的项目。
事发前的博帕尔市
02
天堂变地狱,只要一瞬间
据说在灾难片中,为了形成强烈反差的艺术效果,影片都会在灾难爆发之前,竭力各种营造美好场景。当观众沉浸在美好画面中时,镜头一转,天崩地裂,哭爹喊娘,天堂秒变地狱。
其实在现实中,灾难也往往是按这样的剧本走的,等人们发现它到来时,一切都晚了。
1984年12月3日零点56分,爆炸声响起,吹响了灾难来临的号角。
储存在博帕尔农药厂的45吨MIC气体泄漏,毗邻工厂的两个小镇——贾培卡和霍拉的居民首当其冲,毒气从窗户、门缝进入居民家中,数百人在睡梦中死去。借着微弱的北风,毒气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工厂以南的博帕尔市区扩散。
波博帕尔毒气扩散示意图,黑色部分农药厂位置
湖泊、树林、商店、住宅,毒气所过之处,死神疯狂收割,人与动物相继倒下。侥幸没死的人,极度恐慌,四散逃命,但由于缺乏逃生技巧,最终难逃毒气吞噬,在奔走中四肢无力,呼吸困难,双眼剧痛,倒地身亡。
中毒的人群
博帕尔市区有80万人口。事故发生后3天,死亡人数超过了8000人,12月底死亡人数突破2万,致残接近20万人。印度政府出动军队和起重机,将尸体收拢起来,堆成一堆堆,然后用卡车一整车一整车拉去集中火化。
死去的人归为尘土,劫后余生的人变得人不人、鬼不鬼,因恐惧而痴呆,因受刺激而癫狂,因中毒而残疾,因亲人死去而悲痛欲绝。
等待被火化的遗体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03
三重保险,为何仍不保险?
回到事故爆发之前。
进入80年代,随着不断的投入,以及持续扩大生产,博帕尔农药厂的经营出现了严重问题。市场逐渐饱和,杀虫剂销量越来越不如人意,1982年销售出现赤子,1984年农药厂面临停产。
为了节约成本,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的高管全换成了印度人,农药厂大量削减雇工人数,70多只仪表盘、指示器和控制装置只有1名操作员管理,MIC生产工人的安全培训周期从6个月降到了15天,安全设备也因成本问题而关停,或发生故障后无人维修。
放置在街上的中毒者
据事后的调查报告显示,事故的原因是:MIC储存罐里混进了水,水与MIC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温度上升,液态MIC逐渐汽化膨胀,储存罐承受不了高压而爆炸,毒气泄漏。至于为什么储存罐会进水,至今存疑,猜测可能是工人操作失误。
冷却系统呢?早关了,关一天可省30美元,冷却剂还被抽出来用到了工厂其他设备上。洗涤塔设计有问题,最大处理能力仅为泄漏量的1/4,自动点火装置也只能处理泄漏量的1/4,而且事发时正在维修——这意味着三重安防装置都没有起作用。
生产车间都这样了,其他安防措施就更别提了:宣传、警报、演练、应急方案,统统没有。事故发生后,博帕尔警察局长普瑞赶到农药厂,想搞清楚是什么泄漏,以及如何解毒,但农药厂正忙于将工人转移到安全地带,没人理会这位警察局长。
军队封锁农药厂
3小时之后,工人转移完毕,才有人告诉警察局长这种毒气叫异氰酸甲酯。令人惊奇的是,工人没有一个死亡的,因为他们都知道要向毒气蔓延的反方向跑,并且用湿布堵住鼻子、保持眼睛湿润。
另一边,事故发生后,大量中毒的人涌入医院,但医生不知道毒源,只能按常规方法治疗,结果可想而知。医生给农药厂打电话,农药厂先说是氨气,之后说是光气,最后才承认是MIC,但没有向医院提供任何解毒剂或相关信息,医院一片茫然,只能看着病人死去。
在医院等待救治的人群
不久,美国联合碳化物总公司打来电话,告知可用硫代硫酸钠进行治疗,但农药厂卡住了这个信息,没有对外公布。
农药厂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为了维护公司形象和商业秘密,一再强调MIC“仅仅是一种催泪瓦斯”,即使几千人已经死去,公司的口径都没有改变。
几天后,西德毒理学专家自带了5万支硫代硫酸钠来到博帕尔,说明该药物对治疗MIC中毒有较好的疗效,但当地政府却要求西德专家离开博帕尔········
中毒而死的水牛和牛犊
04
真相已现,公道难彰
魔幻现实主义的事情之所以频频发生,是因为脚下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土地。
博帕尔农药厂的股权结构是这样的:联碳公司占股50.1%,印度政府下属的印度投资管理局占股20%,剩下的由其他印度人持有。
事发当天,联碳公司召开记者会,宣布对此次事故负有道义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