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TVB这个娱乐王国里,视后从来不只是一个奖项,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一个演员能否真正"上位"的重要筹码。
2004年的TVB颁奖礼上,一个投下了重磅炸弹。黎姿凭借《金枝欲孽》击败了实力派蔡少芬和邓萃雯,摘得视后桂冠。
这个结果在圈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视后来得莫名其妙,更像是TVB给黎姿续约的"甜头"。
从这一年开始,TVB的视后含金量就开始大幅缩水。唐诗咏、林夏薇、蔡思贝,这些演技普普通通的演员,愣是被TVB硬生生捧上了视后宝座。
反观另一边,有多少实力派演员熬了大半辈子,连视后的边都摸不着。郭可盈演了那么多年戏,贡献了那么多经典角色,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视后从自己身边溜走。
圈内人都管她叫"视后怨妇",这个外号听着心酸,却又道出了TVB选视后的潜规则。还有徐子珊、钟嘉欣,这些演技在线的演员,直到退出TVB都没能捧到视后奖杯。
但在TVB看来,视后从来就不是检验演技的标尺,而是他们扶持力捧对象的重要工具。你以为拿了视后就是演技的巅峰?不,在TVB这里,视后只是开始,是他们捧人计划的第一步。
就像给演员打了一针强心剂,接下来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
看到TVB这么玩,你可能会问:这不是在透支视后的含金量吗?但对TVB来说,只要能扶持起他们想捧的演员,视后的价值就算物尽其用了。至于口碑?那是以后的事了。
回过头来看,从2004年的黎姿开始,TVB的视后之路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条路上,有人含着金汤匙被捧上神坛,也有人含着实力被无情地摁在配角的位置上。
这就是TVB的生存法则,也是它独特的造星方式。
在TVB众多捧红的艺人中,佘诗曼的成功之路堪称教科书级别。这位1997年的港姐季军,一出道就被TVB列入重点培养名单,公司给她安排的第一部戏就气势非凡。
你看看这配置:第一部戏就是金庸剧《雪山飞狐》的女主角苗若兰,搭档全是当红小生和实力派。陈锦鸿、黄日华、滕丽名、邵美琪,随便拎出一个都是收视保证。
虽然佘诗曼在剧中表现平平,但TVB压根就没打算就此收手。
真正让佘诗曼一飞冲天的,是TVB的"续集战术"。这招玩得那叫一个绝,简直就是"换主角"的巅峰之作。先是《洗冤录2》,TVB二话不说就把第一部的宣萱和陈妙瑛给换掉了。
观众还没缓过神来,《法证先锋2》又来了,蒙嘉慧和钟嘉欣的角色要么被领盒饭,要么戏份大削。
更绝的是《酒是故乡醇》,这可是张可颐主演的《茶是故乡浓》的续集啊!但在TVB眼里,续集就是要换主角,换成他们要捧的人。
就这样,佘诗曼顺理成章地接过了女主的位置。
说实话,这些续集里佘诗曼的表现都不算特别出彩。《法证先锋2》里她演的马帼英,戏份比男主欧阳震华还多,人设更是完美得不像话,但就是比不上蒙嘉慧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印象。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TVB给资源的决心。就这样,一部接一部地拍,一个接一个角色地演,硬生生把佘诗曼捧成了TVB的一线花旦。
这种"公司铺路,演员走红"的模式,成了TVB后来引以为傲的造星模板。
但要说这个模板真有那么好用吗?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条路并不是人人都能走得通。TVB用同样的方式去捧胡杏儿和陈法拉,结果却差强人意。
《巾帼枭雄3》里的胡杏儿,无论是气场还是演技都远不如邓萃雯;《冲上云霄2》的陈法拉,更是被吐槽演技不如配角胡定欣。
佘诗曼的成功,与其说是TVB捧人模式的胜利,不如说印证了一个真理:再好的资源,也得要有真本事才能真正站住脚。
说起TVB捧红明星的失败案例,就不得不提向海岚和郭羡妮这两位"天之骄女"。她们的际遇,简直就是TVB"硬捧"翻车的活教材。
1998年,向海岚拿下港姐冠军。这位可不是普通的宠儿,而是老板邵逸夫亲自点名要捧的人。TVB二话不说,直接给她安排了《杨贵妃》这种大女主戏码。
男主角是当时如日中天的江华,配角阵容更是请来了吴美珩、郭少芸、杨怡等多位实力派。这阵容,光是想想就让人眼红。
再看看1999年的郭羡妮,这位更厉害,一口气拿下港姐华姐双料冠军。TVB对她那叫一个宝贝,处女作就是当年的台庆大剧《寻秦记》。
演员阵容更是豪华到让人咋舌:古天乐、林峰这对TVB双帅,再加上宣萱、滕丽名、姚乐怡等美人。剧组还特意让她分饰双角,这待遇,简直就是给她量身打造的。
可结果呢?这两位现在都已经淡出了演艺圈,销声匿迹。
TVB的这波操作告诉我们,再好的剧本,再好的演员班底,如果自身实力跟不上,那就只能是昙花一现。就像是给一辆普通自行车装上了跑车的外壳,看着威风,但跑不了多远。
这个案例也给TVB敲响了警钟:想要捧红一个艺人,光靠硬堆资源是不够的。这可能也是为什么TVB后来改变策略,开始玩起了更多元的造星手法。
在向海岚和郭羡妮的翻车教训后,TVB开始玩起了新花样:表面上是捧女一,实际上在偷偷培养女二。这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玩得那叫一个溜。
2003年的《冲上云霄》就是个典型案例。当时很多观众都是冲着气质女神陈慧珊去追剧的,谁知道看完一整部剧,大家都懵了:陈慧珊呢?怎么感觉她的戏份少得可怜?反而是号称女配的胡杏儿,戏份和人设都快喧宾夺主了。
只可惜当时胡杏儿的颜值和演技都不在线,观众根本带不进去剧情,还给她贴上了"资源咖"的标签。
这还不算完,2005年的《西厢奇缘》又来了一出好戏。按理说叶璇演的崔莺莺才是正牌女主,胡杏儿的红娘就是个配角。
结果剧情越往后走,大家就越发现不对劲:这红娘怎么变成主角了?据说是因为叶璇不愿续约,TVB一气之下就让编剧改了剧本,把听话的胡杏儿捧上了女主的位置。
连佘诗曼这种TVB力捧的一姐都躲不过这个套路。2009年的《宫心计》里,她演的刘三好虽然是女主,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杨怡的反派角色姚金铃才是真正的戏眼。
不仅戏份不比女主少,人设更是出彩得不得了。最后杨怡还真借着这个角色打开了知名度,走上了上位之路。
这招"借女一捧女二"的玩法,简直就是TVB的隐藏黑科技。表面上是给大咖面子,实际上是在偷偷培养新人。
这种方式比起直接硬捧要高明多了,既不会得罪大咖,又能顺利扶植新人,堪称TVB最成功的造星手段之一。
但说真的,被这样玩的女一号,心里得有多少苦水啊?
说起TVB最魔幻的捧人操作,非2006年郑嘉颖的"水帝"事件莫属。这一年的视帝争夺战堪称TVB史上最离谱的一届。
当时的竞争者都是实力派:林保怡有《火舞黄沙》、陈豪名气正旺、马德钟演技在线、林峰有《女人不易做》傍身。
结果TVB硬是让郑嘉颖凭着平平无奇的《天幕下的恋人》拿下视帝。
这一波骚操作直接引爆了争议,郑嘉颖的"水帝"之名由此而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每提起这事,圈内人还是忍不住摇头。
更讽刺的是,这还开了个坏头。后来的视帝视后,含金量那是一年不如一年。
再对比一下同期的不同命运:佘诗曼顺利上位成一姐,向海岚和郭羡妮却销声匿迹。钟嘉欣、郭可盈、林峰这些实力派,到退圈都没捧到视帝视后。
说到底,TVB的这些捧人套路,成功的不多,翻车的不少。但它给圈内人留下了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再硬的资源,没有真本事,也是镜花水月。
看来啊,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真功夫才是立足的根本。公司再怎么捧,没实力也是白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