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华侨城文化业务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正式启幕。
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14日讯(记者 潘润华)3月13日,华侨城集团文化业务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发布会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举行。作为“文化融合创新的先行者”,此次活动的举办,既是华侨城成立40周年对文化业务发展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也是企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文化央企核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华侨城深耕文化赛道、坚守长期主义的决心。
经过40年发展,华侨城集团培育了“锦绣中华”“欢乐谷”“欢乐海岸”等一系列文化品位高、深受消费者信任的民族品牌,形成了无形的资产和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其文旅演艺项目遍地开花,打造了90余台各类原创文旅演艺剧目,培育了3千多名演职人员,年近2万场演出节目、超过100场文化节庆活动同时绽放。同时,在全国范围运营了51个综合文化场馆、拥有6万多个座席,其中千座以上专业剧场27个。
舞蹈《太平有象》惊艳亮相。
巨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以特色鲜明的文化演艺让世界读懂中华之美
太平有象,幸福无疆。今年总台蛇年春晚,华侨城集团旗下云南省歌舞剧院的20名演员携舞蹈《太平有象》惊艳亮相,这段充满原始感和生命力的舞蹈也在此次发布会现场完美呈现。作为国内“旅游演艺先行者”,华侨城自1990年起,便致力于打造原创演艺作品,让演艺回归舞台,以一流作品回馈观众。《东方霓裳》《金面王朝》《聂耳》《吴哥的微笑》等一系列精品节目,见证着这家文化央企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不懈追求。
华侨城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朱晓磊在致辞时表示:“自成立以来,华侨城始终将文化基因融入企业血脉,践行央企的使命责任,从‘中国文旅产业的开拓者’到‘文化融合创新的先行者’,始终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作为企业使命。华侨城将以此次发布会为窗口,向全社会展现集团深耕文化赛道、坚守长期主义的决心,展现推动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信心,展现以文化之力助推服务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恒心,持续增强华侨城的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匠心:以产品为核,以品牌为旗
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上彰显华侨城担当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企业责任,更是民族使命。四十年来,华侨城以文旅融合特色在央企立足,打造了众多文化演艺、文化场馆、主题公园、文旅科技等载体,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上勇担重任,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华侨城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李洋在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集团在文化高地、城市活力、精品剧目、文化IP等多个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无论是华侨城多年沉淀的十二部大型剧场演艺佳作,抑或是今年即将在华侨城文化各大场馆重磅推出的国内外优秀剧目,每一部作品都凝聚着集团对卓越的孜孜以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华侨城集团方面表示将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在创新精神的驱动下,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探索文化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华侨城文化业务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
未来: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
以无限渴望与热爱擘画华侨城演艺新高度
此次发布会的一大亮点,便是“华剧院”品牌的首次对外发布!目前,华侨城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华夏艺术中心、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东莞松山湖展演中心、坂田文体中心、梦幻腾冲大剧院、北京华侨城大剧院等综合性文化场馆合计51个,拥有6万多个座席,场馆年演出场次超过1.6万场,年观众量近3000万人。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近年来,“华剧院”在湾区接连呈现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民族舞剧《红楼梦》、音乐剧《剧院魅影》的中文版及英文原版等重磅演出,在鹏城开启一轮又一轮文化盛事,掀起城中观演热潮。
华侨城文化业务战略合作伙伴座谈。
此次活动邀请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运营总监、东方歌舞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利,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总裁马晨骋,大麦当然有戏厂牌主理人、制作人李婧,喜马拉雅戏剧与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叶逊谦与深圳华侨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朱倩共同探讨剧院作为城市文化窗口,如何结合全国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优势,在青年艺术人才培育、原创剧目创制上贡献力量。
发布会上,深圳华侨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洪江与这4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继续联合众多头部行业资源,推出系列文化精品。2025年,华侨城将在湾区带来由国家大剧院制作,濮存昕、徐帆、关栋天领衔主演的话剧《林则徐》;由中国煤矿文工团出品、制作,刘昊然领衔主演的话剧《温暖的味道》;由张翰、孟庆旸领衔主演的舞剧《天下大足》等作品的深圳首演。此外,英文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等国际剧目上演,让文化艺术殿堂更具生活魅力。
音乐剧《剧院魅影》英文原版。
(文中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