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回复: 0

19万奥密克戎感染者后遗症有200多种?专家权威解读

[复制链接]

1959

主题

1

回帖

615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58
发表于 2025-2-22 08: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张洪涛  美国药理学博士,凤凰网《肿瘤情报局》特约专家





上海本次疫情97%以上是无症状感染者,会有后遗症吗?





目前的奥密克戎疫情,从去年年底才开始在全球流行,最早感染奥密克戎的患者,病愈至今的时间也不过几个月,因此不可能有真正可靠的后遗症数据。

但是,新冠已经折腾两年多了,一直不缺各种关于后遗症的说法。由于病毒改变了,之前的后遗症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奥密克戎毒株,但还是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图/新冠后遗症可能仍然是美国数百万人的慢性病。而且也是一种昂贵的疾病。截止今年1月,据一项估计仅在美国,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就已累计损失了 3860 亿美元的医疗费用。4月6日,美国总统拜登责成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制订全国行动计划,并拨款11.5亿美元应对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可能带来的健康危机。



新冠的“后遗症”,其实更科学的名字是“长期COVID症状”(Long- COVID)





▎图/新冠会引起脑萎缩?Nature 3月份发布的一份研究曾引发广泛的讨论,但这个结论目前遭到了一些质疑。英国专家指出:对大脑的改变不一定来自病毒,且并非新冠独有。而且这个研究仍然是基于早期病毒,与目前的奥密克戎无关。

在另一方面,一些新冠感染者在出院之后,确实还是会有一些长期的症状,这也正好被炒作后遗症的人用来作为所谓的证据。

事实上,大多数有这些问题的患者,是中、重症感染者。这些患者治疗后出院,并不等于已经被治愈。由于疫情所导致的医疗资源紧张,患者无法一直留在医院进行治疗,需要回家康复。所以,所谓的新冠后遗症,其实只是病毒感染所导致的长期症状,也就是“Long COVID”。



▎图/4月6日,《英国医学期刊》(BMJ)公布一份由瑞典研究团队发表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民众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后的6个月内,患血栓风险会增加。研究团队以逾100万名在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期间确诊新冠肺炎的人士为研究对象,再将他们的健康情况,与400万名年龄以及性别和他们相同、但没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士作对比。这仍然是德尔塔的后遗症,与目前的奥密克戎无关。



Long- COVID会有哪些问题?两年前的武汉新冠感染者有这样几种后遗症:肌肉疼痛、疲倦及恐惧、抑郁等心理障碍





▎图/新冠感染幸存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了(图片来自文献[2])

在中国,按照之前的标准,所有感染者都会接受治疗,“应收尽收”。但是在国外,医院一般都不收治轻症患者。对上述美国感染者的研究也表明,医院收治的患者,尤其是ICU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才主要是有高风险的人群,在轻症患者中,风险相对很小。



▎图/在住院及ICU患者中,新冠感染幸存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比较严重(图片来自文献[2])

以上的研究都是严肃认真的学术研究。当然,也有一些并不严谨的研究,从一些不常见的个案中,推测出诸如“脑萎缩”等“后遗症”,甚至有民科式的解读,根据小报上荒诞不经的报道,对人体的生殖器官“说长道短”,无上限地宣传新冠病毒对人体生殖的影响。

这里不得不举一个大家不可能忽略的事实:在2021年春,印度经历了巨大的新冠疫情,某些地方的感染率达到了80%,火葬场遗体堆积成山,连轴转的焚尸炉都被烧熔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印度的人口增长。2022年,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如果说疫情对人口增长有影响,那么对病毒的恐慌,远甚于病毒的直接影响。



▎图/由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曹彬、武汉金银潭医院王先广、以及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王建伟共同撰写的这篇论文的相关数据,1276名新冠患者出院出院12个月后,肌无力/疲倦、抑郁/焦虑、呼吸困难、睡眠困难、脱发、关节痛等,是目前为止随访患者较为主流的后遗症。如果把排除的56位有精神问题/痴呆症而不能参加随访的患者也部分考虑在内的话,那有精神症状的人群比例其实更高。



接种疫苗,可以减少Long- COVID(新冠后遗症)





▎图/接种疫苗后,各种长期COVID的症状都大大减少了(图片来自文献[3])

奥密克戎的“后遗症”有哪些?目前那些危言耸听的所谓新冠后遗症说法都不可靠





虽然奥密克戎还是会引起少量的重症感染,尤其在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中,但是,从目前所了解的知识来判断,即便有长期COVID症状,发生率也会大大低于之前毒株的感染者。

目前上海、吉林等地疫情比较严重,所幸的是中国之前的抗疫政策,让我们坚持到了今天,没有让德尔塔等毒株引起大面积疫情;只是让一个毒性比较小、但传染力巨大的病毒破防了。

疫情带来的困境,不能靠恐慌带路走出!科学和理性,才是GPS!

希望上海等地早日走出疫情。



[1] Huang L, Yao Q, Gu X, et al. 1-year outcomes in hospital survivors with COVID-19: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2021; 398: 747-758.

[2] Xie Y, Xu E, Bowe B, et al. Long-term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of COVID-19. Nature medicine 2022; 28: 583-590.

[3] Kuodi P, Gorelik Y, Zayyad H,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vaccination status and reported incidence of post-acute COVID-19 symptoms in Israel: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patients tested between March 2020 and November 2021. medRxiv 2022;2022.01.05.22268800.

[4] Antonelli M, Penfold R S, Merino J, et al. Risk factors and disease profile of post-vaccination SARS-CoV-2 infection in UK users of the COVID Symptom Study app: a prospective, community-based,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22; 22: 43-55.

[5] 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and variants under investigation in England. Technical briefing 3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八字不合 ( 沪ICP备2021007399号-4 )

返回顶部
x

手机浏览器扫描下载 八字不合APP版

GMT+8, 2025-5-5 22:20 , Processed in 0.0738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