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改编自真实的案件,故事背景的“建中”是导演杨德昌的母校。而影片的意义不是对事件的精准还原,尽管此案件本身在当时的台湾影响极大,甚至因此有了日后的青少年保护法。影片中杨德昌导演以手术刀般的精准解刨了当时的台湾社会。影片开始张震扮演的小四因犯了校方所谓的错误被请家长,父亲在接受老师的训斥。小四孤零零的站在屋子中央,银幕上小四两侧是四根笔直的、粗壮的柱子,宛如牢笼囚禁了小四。从后面的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小四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社会现实的牢笼把他紧紧困住了。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542.jpg
因而影片结束小四刺杀小明,可以看作是理想主义者的死亡。小明早早失去了父亲,母亲软弱多病,跟着国民党军队撤到台湾,“你要赶紧长大,来照顾这个家”是母亲对她期许,于是向社会妥协,以一种更现实的姿态在这个社会上委曲求全的是她的生存方式。
而这种生存方式对深爱她的小四是种伤害,是社会对小四刺出的刀,无奈之下的小四只能以刀还刀,刺出的一刀是对小明的,也是对社会的。甚至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挣脱牢笼,而是与这牢笼鱼死网破。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546.jpg
杀死小明时。小四痛哭流涕“你不要脸,没出息。”这句话同前面他对小明说的“不要怕,勇敢起来”形成了对应。
此刻的小四奉行的是父亲的教诲“要坚信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就是这个父亲在小四被学校因所谓的错误惩罚时,义正严词的说“如果一个人要为他没有犯过的错,去道歉,去讨好的话,那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此刻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傲娇、凛然。我们看到的是小四理想主义者的基因传承。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550.jpg
然而就是这位父亲,在影片后半程对儿子说他不抽烟,可以节约来做家用。在因莫名的政治构陷失去自由时,对着官僚谨小慎微,甚至有些卑躬屈膝。一方面让人看到了社会对忠直耿介知识分子的碾压,另一方面也让人对小明的际遇有了更深的体会,对她的选择有了更深的悲悯。
影片中除了小四、小明、父亲,还有哈尼,一个黑帮老大,小明说哈尼“其实他是最老实的人,就是天天不服气,看别人不顺眼。横冲直撞的。我总是和他讲,这个世界,是不会被你改变的”
还有滑头,那个被社会改变成温良少年的滑头。还有小马,说“女人嘛,给她好吃的,好穿的,然后鬼混一下子,不就是这么回事吗?”的小马。还有小猫王,喜欢说“给我个面子”的小猫王。还有“汪狗”那个左右逢源、告发朋友的“汪狗”。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556.jpg
影片实际上描述了社会对这群人的咀嚼与吞咽,他们有的肉体消亡,有的理想幻灭,有的已如行尸走肉,苟且偷欢。
关于这个社会,影片开头的字幕写道“民国三十八年前后,数百万的中国人随着国民政府迁居台湾,绝大多数的这些人,只是为了一份安定的工作,为了下一代一个安定成长环境。然而,在这下一代成长的过程里,却发现父母正生活在对前途的未知与惶恐之中,这些少年,在这种不安的气氛里,往往以组织帮派,来壮大自己幼小薄弱的生存意志。”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560.jpg
近年来,我们有幸看到经过修复的影片,和原来昏暗模糊的画质相比,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背景里的军车开过,听到了更的背景声里的坦克开过。那些年台湾戡乱时期的白色恐怖始终使影片笼罩在一片悲观、绝望、无助、惊恐的色彩里。
在将近四个小时的影片,导演以多线叙事的电影语言描述了神州陆沉,国民党退守台湾后的政治角力、帮派斗争、知识分子对新社会的彷徨无奈、一代人理想的幻灭。以细腻冷静的电影镜头完成了对一个社会的理性观察,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群像。
一百三十七分钟的电影一气呵成,缜密细致,每一个细节铺成都是可圈可点,引人深思。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563.jpg
放到在大陆观看电影的我们,被朋友告发,身陷牢笼的父亲;受此牵连失业的母亲;知识分子面对疾风骤雨的社会运动的茫然;甚至就是小四、小明、父亲、哈尼……我们都未必是隔岸相看的遥远,此情此景我们何曾陌生。
所以影片不仅是关于台湾特定时期的电影史诗,也是华人世界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学观察报告。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569.jpg
杨德昌和侯孝贤共同开创了台湾新电影运动,也因此都被世界公认为大师。然而与侯孝贤相比,杨德昌更多的犀利、冷血,是一把解剖台湾社会、华人社会的“手术刀”。因此在华语影坛,甚至影坛,有很多后来的晚辈以弟子礼面对侯孝贤。
而杨德昌,对华语电影来说就是空前的,是不是绝后,我们不太好急着下定论,但至少到现在,杨德昌已经离开我们十四年了,杨德昌之后再无杨德昌。
附:釜山电影节最新亚洲百大电影排名
1、《悲情城市》(侯孝贤,1989)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572.jpg
2.《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1953)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576.jpg
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1991)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583.jpg
4.《罗生门》(黑泽明,1950)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584.jpg
4.《花样年华》(王家卫,2000)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587.jpg
6.《大地之歌》(萨蒂亚吉特·雷伊,1955)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06.jpg
7.《下女》(金绮泳,1960)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09.jpg
8.《小城之春》(费穆,1948)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13.jpg
9.《特写》(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90)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15.jpg
10.《一一》(杨德昌,2000)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18.jpg
11.《寄生虫》(奉俊昊,2019)
12.《七武士》(黑泽明,1954)
13.《浮云》(成濑巳喜男,1955)
14.《雨月物语》(沟口健二,1953)
14.《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1991)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21.jpg
14.《晚春》(小津安二郎,1949)
17.《樱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97)
18.《热带疾病》(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2004)
18.《侠女》(胡金铨,1970)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27.jpg
18.《大树之歌》(萨蒂亚吉特·雷伊,1959)
21.《春光乍泄》(王家卫,1997)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29.jpg
21.《密阳》(李沧东,2007)
21.《大河之歌》(萨蒂亚吉特·雷伊,1956)
21.《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87)
25.《站台》(贾樟柯,2000)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31.jpg
25.《老男孩》(朴赞郁,2003)
25.《霸王别姬》(陈凯歌,1992)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35.jpg
25.《千与千寻》(宫崎骏,2001)
25.《音乐室》(萨蒂亚吉特·雷伊,1958)
30.《女人步上楼梯时》(成濑巳喜男,1960)
30.《重庆森林》(王家卫,1994)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38.jpg
30.《一次别离》(阿斯哈·法哈蒂,2011)
30.《马尼拉:在霓虹灯的魔爪下》(利诺·布罗卡,1975)
30.《母亲》(奉俊昊,2009)
30.《西便制》(林权泽,1993)
30.《杀人回忆》(奉俊昊,2003)
30.《女人三部曲》(玛兹嫣·玛克玛尔巴夫,2000)
30.《英湘》(利诺·布罗卡,1976)
38.《海上花》(侯孝贤,1998)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41.jpg
38.《龙猫》(宫崎骏,1988)
38.《云遮星》(李维克·伽塔克,1960)
38.《复仇在我》(今村昌平,1979)
38.《萤火虫之墓》(高畑勋,1988)
38.《爱情万岁》(蔡明亮,1994)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44.jpg
38.《残菊物语》(沟口健二,1939)
38.《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2010)
38.《活着》(张艺谋,1994)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48.jpg
48.《乱云》(成濑巳喜男,1967)
48.《乱》(黑泽明,1985)
48.《天国与地狱》(黑泽明,1963)
48.《卧虎藏龙》(李安,2000)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51.jpg
48.《阿飞正传》(王家卫,1990)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53.jpg
48.《燃烧》(李沧东,2018)
48.《薄荷糖》(李沧东,1999)
48.《步履不停》(是枝裕和,2008)
48.《三峡好人》(贾樟柯,2006)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59.jpg
48.《曼陀罗》(林权泽,1981)
48.《橄榄树下的情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94)
48.《世界》(贾樟柯,2004)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61.jpg
62.《风柜来的人》(侯孝贤,1983)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63.jpg
62.《砂之女》(敕使河原宏,1964)
62.《山椒大夫》(沟口健二,1954)
62.《诗人悲歌》(古鲁·杜特,1957)
62.《我出生了,但……》(小津安二郎,1932)
62.《生之欲》(黑泽明,1952)
62.《小鞋子》(马基德·马基迪,1997)
62.《浮草》(小津安二郎,1959)
62.《夜幕下的马尼拉》(伊斯梅尔·贝尔纳尔,1980)
62.《阮玲玉》(关锦鹏,1991)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65.jpg
62.《纯真时刻》(莫森·玛克玛尔巴夫,1996)
62.《无人知晓》(是枝裕和,2004)
62.《前进,神军!》(原一男,1987)
75.《误发弹》(俞贤穆,1961)
75.《小偷家族》(是枝裕和,2018)
75.《山之音》(成濑巳喜男,1954)
75.《赤线地带》(沟口健二,1956)
75.《情迷意乱》(成濑巳喜男,1964)
75.《孤独的妻子》(萨蒂亚吉特·雷伊 ,1964)
75.《双重意识》(马尼·考尔,1973)
75.《楢山节考》(木下惠介,1958)
75.《秋千》(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1993)
75.《神女》(吴永刚,1934)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67.jpg
75.《多谢先生》(清水宏,1936)
75.《戏梦人生》(侯孝贤,1993)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68.jpg
75.《花火》(北野武,1997)
75.《河流》(蔡明亮,1997)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69.jpg
75.《黄土地》(陈凯歌,1984)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70.jpg
75.《帐篷,帐篷》(巴克迪亚·库唐纳扎洛夫,1993)
75.《异鱼岛》(金绮泳,1977)
75.《木星的初恋》(雅丝敏·阿莫,2006)
75.《青梅竹马》(杨德昌,1985)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66/7/671.jpg
75.《黑板》(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2000)
75.《坎大哈》(莫森·玛克玛尔巴夫,2001)
75.《祝福》(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2002)
75.《醉画仙》(林权泽,2002)
75.《春香传》(林权泽,2000)
75.《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2003)
75.《自由之路》(塞里夫·格仁/尤马兹·古尼,1982)
页:
[1]